
做皮膚管理管理的項目,我們都看到了市場的火熱程度和未來皮膚管理管理的發展趨勢,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人,一個店,在一個新興的行業中,在你們沒有經驗,沒有成功案例的借鑒,沒有團隊,沒有平臺的情況下,用什么方法將店經營得好?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摸索中尋找方法,那么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金錢,甚至是一些彎路。
我很幸運,能以更低的成本進入這一行業,而我們最開始從事皮膚管理項目的店主都是韓國人,從韓國花了幾萬的學習費用,買了幾十萬的產品和儀器回來開店,那么在開店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問題,讓我浪費了最大的成本,花了高達數萬元的學費,來深入了解皮業。
下一步就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希望大家能有前車之鑒,避免上當受騙。
一是過度糾結,比較儀表。
剛開始做皮膚護理時,由于宣傳的是儀器代替手法的好處,小白們都對看起來高大上的儀器很感興趣,我配了很多不同外觀的儀器回來,沒過幾個月就發現誰誰家又添了新儀器,我沒有,我就會糾結,我要不要也添這臺儀器,能讓我的項目更多一些,收費更高一些。但在真正購買儀器之后,才發現它有許多相同之處,而且利用率也不高。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找出每個人都用過這種儀器。而隨著進入皮具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國內皮具廠商也開始看好這一市場,三五萬臺韓國儀器,國內只需三五千臺。
在我真正深入了解這個行業,學到更多的專業醫學知識和光電知識之后,我才發現,原來儀器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我們只需要了解功能和原理,學會搭配和使用就夠了,做皮膚管理就是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和問題皮膚的解決方法,幫助客戶解決皮膚問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二:只能跟隨流行,沒有競爭優勢。
十六年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顧客都會認為,皮膚科是小不點,皮膚科是導入,其實有不少皮膚科店家除了小不點,就是導入不同的產品,我們也知道量體裁衣的概念,但我們只知道,量體裁衣,就是用不同的皮膚科對應不同的產品做導入。
十六年后我們開始發現,各種韓國的煥膚套盒開始流行起來,幾乎所有的護膚品店從開始的雪花煥膚、黃金煥膚,到后來的各種新奇煥膚項目都會跟著流行推廣,做了之后發現有一個問題:一樣小,一樣導入。一一道來,大家都在做雷同的項目,價格越來越透明,競爭越來越激烈,直到最后我們做推廣的所有熱門項目都做到無利。
這時我們發現,皮膚管理怎么會越流行越賠錢呢,我們想賺錢,該怎么辦?
我曾經嘗試過增加健身項目,增加美甲項目,增加產品項目,增加減肥項目,我能想像得到的所有能賺到錢的項目都增加了一次,但后來又全部撤掉了,事實證明,我做的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我做的不夠精湛,不能吸引任何顧客。
實際上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家有人,別人也有,也做同樣的事,為什么顧客來我家做?
與同行相比,我一不能帶來皮膚變色的效果,二沒有品牌沒有團隊就無法運作。事實上,我沒有優勢。
三是借鑒傳統美容模式,拓展客源。
早些時候,我身邊就有一部分客戶資源,在我開店之后,就該辦卡也辦卡了,該介紹也介紹了,這部分資源來的很慢,循環率也很低,我需要開拓一批新客戶進店,我有試過一些老方法,發傳單,發優惠卡,發免費體驗卡,掃樓,掃碼加微信等,但發出去的東西很少,而且成交率很低。由于人們對這些老方法已經麻木了。
國內某美容院一時風靡外拓售卡,據說請拓客團隊一天能外拓幾百人,我便請這樣的團隊幫我外拓售卡,兩天果然成交近200人。后來一大堆客戶都來了,那段時間我的店都在忙的不亦樂乎,但這批客戶我們服務完后發現轉化率很低,升單率為零,為什么會這樣?
那時我對此還不太了解,到目前為止,商店已經開始全面運作,從正規渠道了解到,最早的外拓客戶大多是廉價客戶,消費水平偏低;其次,這些客戶的需求不夠明確,需要我們引導,因此,我們花費了金錢、時間、人力成本和精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復制同行項目設置及活動計劃。
我在同行中交流時發現,很多個人老板都和我以前一樣,對項目的設置和活動的設置都是靠自己的想法或到別人家里去體驗或借鑒別人的價格、活動,結果,價格表改變了,不適合自己,也許活動的設置也吸引了一些客戶,但要推廣提升,就更難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事實上,因為這些借鑒的活動計劃和卡項設置技巧還沒有弄清楚。客戶的開拓、保留、鎖定、提升、挖掘,這一流程的每一步都是有講究、有套路的,是一套完善的營銷體系,需要逐步推廣,我們只是照搬了別人的冰山。
說起這些問題,兩年前做護膚品店的時候,我就覺得做起來很難,我一直都在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失敗對自信的打擊很大,最終我真的放棄了…
一直以來,和朋友一起參加美業課程,接觸聚美星尚醫療集團,了解到這個品牌,用一年時間在全國打造100多家連鎖美容院,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首先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品牌的專業性,從醫學角度看皮膚管理,用醫學手段解決皮膚問題,看到皮膚治療案例眾多,再次點燃了我繼續從事這個行業的希望。
的確,當時我的客戶都是做皮膚管理方案的,后來我就決定把我的店搬到鄭州高新區最熱鬧的商圈去,好好拼一下,這段時間我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公司學習,直到今年六月新店整修開張。
經過這半年的發展,我深深地認識到,這個平臺和團隊的重要性,原來并不是我個人能力不行,而是一個人的精力永遠做不到面面俱到。
























































































































































































































































































































































































































